日前,《數字中國發展報告(2024年)》在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布。《報告》顯示,2024年,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%左右,數據生產量達41.06澤字節(ZB),同比增長25%,高質量數據集量質齊升。算力總規模達到280 EFLOPS,累計建成5G基站425.1萬個,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26.56億戶,八大樞紐節點地區各類新增算力占全國新增算力的60%以上。
專家認為,2024年,數字中國建設總體呈現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、賦能效應進一步強化、數字安全和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等特點,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不斷涌現新動能。
人工智能應用受關注
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持續推進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,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、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,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。
“2024年,集成電路、人工智能、工業軟件取得了長足進步。中國燈塔工廠數量占全球比重超過四成,這些成果是數據要素與數字技術,特別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生動體現。”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認為,加快推進數字中國建設,要緊緊抓住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,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和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同頻共振。
峰會期間,大模型技術最新應用成果廣受關注。科大訊飛利用高性能算力與星火大模型相結合,構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,已在多個城市取得成效。例如,湖北省利川市聯合科大訊飛、華為等共同上線利川智算中心,打造首個縣域文旅大模型,“游利川”小程序為游客提供行程規劃等AI應用,優化游客出行體驗。
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正加快規模化部署,3萬余家基礎級智能工廠、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、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已經建成,覆蓋超過80%的制造業行業大類。峰會上,中國一汽發布了基于阿里通義大模型開發的企業智能體——OpenMind。它可以通過多輪對話,精準識別用戶業務辦理意圖,逐步獲取相關信息,已具備日常業務處理、政策咨詢、知識檢索、輔助決策等功能,有效提升企業運營效率。
“我們充分發揮知業大模型賦能作用,聚焦工業應用場景,支撐企業構建行業專屬智能體服務。”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董事長齊光鵬介紹,某線纜企業聯合浪潮云洲,以知業大模型為底座,用行業高質量數據訓練智纜大模型,并構建線纜知識問答、光棒燒結工藝專家、拉絲塔設備智能運維等應用,使工作效率提高20%以上,運維效率提高30%。
《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(2024年)》顯示,2024年,開發或應用人工智能的企業數量同比增長36%,高質量數據集數量同比增長27.4%,有力支撐人工智能訓練和應用。利用大模型的數據技術企業和數據應用企業同比分別增長57.21%、7.14%。
“我們將持續推進高質量數據供給,加快推動數據要素與人工智能、科技創新、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相結合,推動行業高質量數據集建設,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提供堅實數據基礎。”劉烈宏說。
數據要素改革顯成效
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對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。近年來,國家數據局堅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這條主線,采取多項措施,確保數據“供得出、流得動、用得好”,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。
在數據流通交易方面,國家數據局支持24家數據交易機構互認互通,統一開放、繁榮活躍的數據市場正在加快形成。據測算,2024年,全國數據市場交易規模超1600億元,同比增長30%以上。在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方面,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上線以來,已經審核通過的登記數據有700項。
“我們參與國家公共數據資源登記平臺建設,支撐國家平臺和福建、安徽、湖北等省級平臺的開發與部署工作。”百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、CEO付英波告訴記者,公司通過技術創新、拓展應用場景以及生態協同等方式,推動數據要素像水電一樣暢通流動,不僅滿足平臺智能化建設需求,還為數據價值挖掘提供新路徑。
如何推動數據安全、高效、規模化流通,中國電子提出了“數據元件”理論。“原始數據單向傳輸進入數據金庫,既可以直接存入資源倉,也可以在本地加工后形成標準化數據元件,寫入元件倉。”中國電子首席科學家蔣國飛介紹,最終生產的數據元件通過數據元件加工交易中心進行析權、估值、定價,并依托數據要素互聯網上架流通。該網絡就像交通樞紐,一邊連接數據源,一邊觸達數據消費端,能夠優化供需匹配,提升數據利用效率。截至目前,數據元件加工交易中心已在鄭州、溫州、德陽等城市落地,應用于金融、交通、文旅等行業,推動地方數據產業發展。
例如,很多機場閘機具有刷臉通過功能,其背后就是數據流通在發揮作用。當旅客面對閘機時,攝像頭拍到的人臉圖像會與后臺經過加密的身份證信息核對,再經過AI技術判斷兩者是否一致,決定旅客能否通過。這一過程,閘機里的算法模型就是數據的消費端,而身份證信息則以數據元件的形式被購買使用。
劉烈宏表示,國家數據局將大力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,加快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,構建數據流通交易標準體系,細化流通交易規則,推動發布數據流通交易標準示范合同,不斷豐富數據開發利用和開放共享的工具箱、方法論,扎實推動數字中國建設走深走實。
數據基礎設施趨完善
數據基礎設施為數據高質量供給、可信流通、高水平應用提供關鍵支撐。“我們組織北京、上海等18個城市,開展可信數據空間、數場、區塊鏈、隱私保護計算等6種典型技術路線先行先試,加快推動國家數據基礎設施規模化部署、系統化應用。”劉烈宏說。
“目前,數據價值釋放面臨諸多瓶頸。例如,數據缺乏加工和治理,數據孤島依然存在,多源數據難以形成高價值產品,基于業務場景的價值驗證很難實現,構建跨主體、跨行業、跨區域的技術信任體系迫在眉睫。”螞蟻密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韋韜說,為解決上述難題,公司發布了“密態可信數據空間”產品,支持數據全密態融合以及千萬億字節級別(PB)數據分鐘級計算,確保數據加工過程中的安全性。同時,產品具有快速集成等特點,支持多云、集群及單機等多種部署方式,將通用算力升級為密態算力。
也要看到,數據開發利用可能會帶來數據泄露、濫用等安全問題。“隨著大模型應用不斷深入,企業開始把所積累的設計數據、生產數據、安裝調試數據通過分類標注等進行加工處理,形成高質量小數據。一旦數據被竊取、泄露或篡改,后果不堪設想。”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介紹,奇安信打造的大模型安全空間,圍繞訓練、微調、部署、運營等各類風險場景,構建多維度立體縱深防御體系,有效降低大模型應用中的數據泄露、業務中斷等風險。奇安天界大模型安全一體機則面向中小企業,通過一體化交付、運維和管理滿足大模型安全和合規需求。
據悉,國家數據局將加快研制國家數據基礎設施規劃,圍繞數據流通利用設施、算力設施、網絡設施、安全設施4個方面,聚焦數據采集、匯聚、傳輸、加工、流通、運用、安全、服務八大能力,構建橫向聯通、縱向貫通、協調有力的數據基礎設施體系,打造高效利用、規范可信的數據公共服務。
來源:經濟日報
免責聲明:本網站部分文章、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,僅用于學術分享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做刪除處理!